中国新能源车出口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近期面临着来自美国和欧盟的贸易壁垒挑战。美国政府提议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关税提高至100%,而欧盟也正在进行反补贴调查,未来可能会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课征针对性关税。在关税壁垒和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否承担价格优势骤失的考验,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本文引用地址://www.cazqn.com/article/202406/460357.htm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根据国际能源署报告,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占全球总销量的64%,其中120.3万辆为出口,相较于2022年,产销量增长率超过35%,出口增长率则达到77.6%。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部分归功于车企的创新功能开发,许多车型搭载了先进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5G连接功能、车载语音助手等,这些功能在传统欧美汽车中并不常见。
另一个更重要的发展因素是中央与地方政府持续提供的购车补贴。根据Alix Partner的报告,2016至2022年间,中国政府对新能源车的补贴金额可能高达560亿美元,且2022年后仍有优惠政策。在政策支持下,中国车企得以扩大生产规模。2022年,中国有超过100家整车企业,以激烈的价格战争夺新能源车市场,导致市场销量巨大,但利润微薄。这种激烈竞争通过出口外溢到国际市场,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资料,2023年欧盟地区纯电动车均价约46,000欧元,而中国出口的纯电动车不仅平均便宜10,000欧元(在非新能源车中仍属中高价位),且功能更丰富,对欧洲传统汽车的新能源车型的生存造成巨大压力。
■消费者信任感与品牌力有待提升
中国新能源车虽然凭借低价和优良的功能设计在国内外市场上取得市占率,但低廉的销售价格可能不仅与供给侧因素有关,还与需求侧的消费者支付意愿不高有关,这可能影响其在国际市场的发展与抵抗关税的能力。首先,中国汽车品牌在认知度和消费者信任方面仍面临挑战。根据Brand Finance的研究,中国汽车品牌的平均价值虽然逐年增加,但仍远低于德、日、美等传统汽车大国。这可能是由于中国品牌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曝光时间较短,且在新能源车以外的车型上曝光度不足。然而,品牌认可和通过产品使用经验累积的忠诚度都会影响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即消费者可能不愿为高价的中国新能源车买单。
■与西方媒体关系仍有改善空间
其次,中国新能源车的安全隐患时有发生。2022至2024年间,随着中国新能源车出口攀升,国内外多起涉及新能源车的自燃、煞车失灵等事故也接连曝光,引发了公众对其车辆质量的担忧。虽然类似事故并非中国车企所独有,但在欧美等民主国家,如果事故频繁发生,媒体往往会加强对负面新闻的关注与传播,这可能对企业声誉造成长、短期的负面影响,从而降低消费者购买中国品牌汽车的意愿。相较之下,在言论较受管制的中国,官方可以通过新闻审查来控制事故的舆论走向,但这在长期也会削弱中国车企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诱因。
此外,由于中国新能源车持续降价,且出口价格低于欧美市场同级产品,再加上中国品牌价值较低的特性,吸引到的主要是对价格敏感度较高的消费者,这可能与欧美传统汽车品牌的目标客户有所偏离。由于这部分客户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中国新能源车企将难以有效提高产品的价格空间,从而限制了其盈利能力的提升。
总的来说,面对欧美国家针对中国新能源车补贴开征的惩罚性关税,中国官方难以继续大力提供补贴。中国车企若想打破此僵局,关键是要从需求面的品牌声誉、产品质量和媒体营造方面长期耕耘,并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忠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