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EEPW首页 > 汽车电子 > 编辑观点 > 固态电池才是新能源汽车的“最后一站”?

固态电池才是新能源汽车的“最后一站”?

作者:陈玲丽 时间:2024-04-25 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收藏

2024年1月,大众汽车的电池子公司PowerCo宣布,其合作伙伴QuantumScape已成功通过其首批的耐久性测试,实现超过1000次的充放电循环,同时保持超过95%的容量。此前,2023年9月,美国上市公司Solid Power宣布,其首批A-1样品已正式交付给宝马进行汽车验证测试,宝马计划到2025年推出基于Solid Power固态电池技术的首款原型车。

本文引用地址://www.cazqn.com/article/202404/458072.htm

随着下一代汽车电池技术 —— 固态电池技术的进步和突破,传统液态电池的地位正受到挑战。

固态电池为何备受瞩目?

因为技术路线不同,汽车电池技术划分为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两大阵营。在性能、安全、成本这三大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磷酸铁锂和三元电池的市占率此消彼长。不变的是,为赢得市场竞争优势,车企都追求长续驶里程吸引消费者,通过优化电池包物理结构以及多“堆”电池,实现增加车辆续驶里程,CTP技术、滑板底盘等应运而生。

根据《节能与技术路线图》,2025年的能量密度目标为400Wh/kg,2030年目标为500Wh/kg。想达到2030年的目标,现有液态技术路线恐难担大任,光是350Wh/kg的能量密度天花板就很难打破,但是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能轻松超越350Wh/kg。

传统液态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四大关键要素组成,锂离子从正极到负极再到正极的来回移动过程中,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便完成了。而固态电池则是一种使用固态电极和固态电解质的电池,充电时正极中的锂离子从活性物质中脱嵌,通过固态电解质向负极迁移。

640-10.jpeg

固态电池与液态锂离子电池的区别

在传统液态的充放电过程中,电极表面很容易发生副反应。例如,阳极电极表面形成的锂枝晶很容易穿透隔膜,造成阴极和阳极电极之间短路,导致电池起火。另外,电解液为有机液体,在高温下发生副反应、氧化分解、产生气体、发生燃烧的倾向都会加剧。市场容量快速扩大,液态电池在安全性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对于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的迫切需求推动着固态电池的发展。与液态锂电池相比,固态电池具备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体积小、耐低温等优势。

· 安全性高:由于固态电池的电解质固态化,不含易燃易爆、易挥发等成分,可彻底消除电池因漏液引发的电池冒烟、起火等,以及在充放电过程中生成锂枝晶造成的安全隐患,被称为最安全电池体系。

· 能量密度高:固态电池能使用能量密度更高的活性材料,例如,基于金属锂阳极的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可超过500Wh/kg,而液态锂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极限为350Wh/kg。目前,传统的液态锂电池已接近其理论能量密度极限,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很小。

· 体积小:传统锂离子电池中,需要使用隔膜和电解液,它们加起来占据了电池中近40%的体积和25%的质量。而如果把它们用固态电解质取代(主要有有机和无机陶瓷材料两个体系),正负极之间的距离(传统上由隔膜电解液填充,现在由固态电解质填充)可以缩短到甚至只有几到十几个微米,这样电池的厚度就能大大地降低 —— 因此全固态电池技术是电池小型化,薄膜化的必经之路。

· 温度范围更广,循环使用寿命更长:固态电解质的稳定性可以减缓电池中的失活和退化过程,不仅可以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还能阻止金属锂的电极枝晶生长,减少电极的体积膨胀和损坏,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另外值得补充说明的是,液态锂电池往往需要先将单体电芯封装完成后先并联再串联,若想省流程直接串联,则会导致正负极短路。而固态电池由于内部不含液体,不存在短路的问题,可直接串联组装。还有对于固态电池,因为其高安全性,可简化甚至不需要冷却系统,所以固态电池的实际量产过程中,其成组成本会更低,整个生产流程更简单。

固态电池阶段发展之路

固态电解质是固态电池的核心部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固态电池的各项性能参数,如功率密度、循环稳定性、安全性能、高低温性能以及使用寿命。固态电池按照其电解质的不同分为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三种路线。

640-11.jpeg

目前氧化物体系进展最快,硫化物体系紧随其后,高能聚合物体系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硫化物和聚合物体系都已取得长足进展。氧化物的综合发展性较为均衡,其他两种的电解质均存在高成本或研发难度大等问题,不能达到大规模生产应用的要求。

展望固态电池未来发展趋势,技术上步步为营,采用逐步颠覆策略,液态电解质含量逐步下降,全固态电池是最终形态。依据电解质分类,锂电池可分为液态、半固态、准固态和全固态四大类,其中半固态、准固态和全固态三种统称为固态电池,区别在于所包含的液体电解质质量。

其中,半固态电池的液体电解质质量百分比小于10%,准固态电池液体电解质质量百分比小于5%,而全固态不含有任何液体电解质,其电解质材料为固态。现阶段电池体系包含部分液态电解质以取长补短,逐渐减少液体的使用,从半固态电池到准固态电池,最终迈向无液体的全固态电池。

640-12.jpeg

固态电池“三步走”路线图

固态电池的迭代过程中,液态电解质含量将从20wt%降至0wt%,电池负极逐步替换成金属锂片,电池能量密度有望提升至500Wh/kg,电池工作温度范围扩大三倍以上。预计在2025年前后,半固态电池可以实现量产,2030年前后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全固态电池主要处于研发和试制阶段。从液态电池到固态电池,首先会面临电解质材料的变更,进而带来工艺上的转变。目前日韩和欧美等海外企业更倾向于硫化物技术路线,致力于全固态电池的开发,产业化进程相对缓慢;而国内企业多数选择氧化物技术路线,研发的产品多为半固态电池。

全球汽车制造商之所以热衷于开发全固态电池,是因为消费者对里程的需求依然强劲。材料技术、制备技术不够成熟、生产成本过高,成为制约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主要因素。行业普遍认为,全固态电池距离大规模产业化至少还需5年时间。正因如此,半固态电池成为公认的更利于产业化的技术路线,而全固态电池极有可能成为电动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的催化剂。

固态电池产业化仍需时间

目前,全球都在加快固态电池的研发,在固态电池正是量产之前,还有几个关键技术问题亟待攻克。例如,固态电池的低电导率和高界面阻抗,让锂离子在电池内部传输效率过低,影响了电池的快充能力和循环寿命,同时也无法让电池的容量正常释放。

640-13.jpeg

· 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偏低。所谓离子电导率指的是锂离子在电解质内移动的顺畅情况。固态电池的电导率普遍低于液态离子电导率,比如聚合物电解质,其离子电导率甚至比液态离子电导率差了多个数量级。

· 固体电解质与电极间的界面阻抗较大。传统液态电解质与正负极之间是固液接触,界面润湿性良好,可以说是“严丝合缝”,界面之间不会产生大的阻抗。但是固态电解质和正负极是固固接触,接触效果差了一大截,所以锂离子在界面之间的传输阻力更大。

此外在固态电池中,除了电解质和电极之间的界面,电极内部还存在复杂的多级界面,电化学以及形变等因素都会导致接触失效影响电池性能。长期使用时稳定性不理想也是长寿命储能固态电池发展的瓶颈。固态电池在服役过程中结构与界面会随时间发生退化,但退化对电池综合性能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难以实现长效应用。

而构建高性能固态电池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构建高性能的固态电解质,二是提高界面的相容性和稳定性。目前,可以通过两个手段解决这一问题:第一个是加强材料的处理能力,让界面越来越完整,接触越来越充分;第二则是在材料选择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的材料,结合不同的材料体系、物理性能做复合,最终形成一种复合材料,其中,有无机的材料部分更多为了弥合界面的接触,无机的材料部分主力传导离子。

除了技术的限制,阻碍固态量产的另一个老大难就是成本,固态电池要想与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一较高下,电池降本至关重要。由于固态电解质用量的增加,全固态电池成本相比混合固液电池会进一步增加。目前固态电池较液态电池成本高出30%以上,预计半固态电池规模化量产后,成本比液态锂电池高10%-20%。彭博新能源财经预计,固态电池将首先在高端电动汽车中采用,其成本将在2032年下降至与传统锂离子电池的同等水平。

固态电池得到资本高度青睐的同时,也在经受着同样力度的质疑。其中,最常被大写加粗的怀疑角度是:量产进度。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大汽车公司的固态电池上车时间表中一窥端倪。技术和成本是挡住固态电池产业化道路的两座大山,在短期内无法跨越,到2035年电动车全固态电池的市场渗透率预计不会超过15%。锂电产业链是一个至少还有10年良好前景的行业。

因此,投资者的热情也没有前几年那么积极,根据金融数据和软件分析公司PitchBook的数据,2023年固态电池公司的全球风险投资交易额下降了72%,降至1.46亿美元,是近五年来的最低值。投资公司Ibex Investors合伙人杰夫·彼得斯(Jeff Peters)称,“投资者对固态电池的兴趣已经减弱,他们正在质疑固态电池的风险是否值得。”

固态电池面临着漫长的研发周期,凭借锂离子电池的持续进步,固态电池技术对于未来电动汽车可能“并非必要”。从目前市面上的来看,确实也可以满足眼下的用车需求:800V超高压已经快成为新势力们的标配了,甚至900V、1200V也都在路上。两种技术正处于激烈的竞争中,谁将胜出尚不得知。

但是不得不直面的问题是:固态电池产业化将会重塑现有的锂电池供应链,像隔膜和液态电解质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转型升级,将面临被“颠覆”的结局。从固态电池的发展阶段来看,科研人员还在逐步完善固态电池的一些缺陷,并且也在等待其商业化量产的契机。新能源电动汽车的爆发可谓是跨时代的一笔,而固态电池取代液态锂电池也将是革命性的。

全固态电池已成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竞争的制高点。发展全固态电池已被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全球企业都在积极进军这一领域。

640-14.jpeg

日本在研发方面起步较早,在专利申请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积累了全球最多的固态电池专利技术,像丰田和日产这样的日本公司已明确表示,计划在2028年左右实现ASSB的大规模生产。在韩国,主要的电池制造商如三星SDI、SK Innovation和LG Energy Solutions继续投资于研发,三星SDI在2023年完成了全固态电池试生产线(S-line)的建设,并计划在2027年实现大规模生产。

虽然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国,但在全固态电池的专利布局方面,与国际企业仍有较大差距。中国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多样,主要集中在半固态/固液混合电池,其中半固态电池已实现小规模生产并在汽车上应用。



评论


相关推荐

技术专区

关闭